毫米波疗法(二) -手机版亚博一、毫米波的生物学效应 1.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研究历史 关于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起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,首先由英、俄(前苏联)的科学家提出,后经俄、英、美、德、法等国学者的卓越工作,逐步建立起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体系。特别是前苏联组织的多学科研究群体,经过长达25年的基础研究、10年的临床应用研究,创造了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,确立了毫米波医疗技术研究的领军者位置。 我国的毫米波医疗技术研究,始于上世纪80年 代,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老校长陈景藻将军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、原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祈耀教授。他们是我国研究毫米波技术应用理论的权 威,对我国医疗界采用毫米波辅助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的临床试验,做过大量的调研。目前,毫米波医疗技术已被许多医疗机构在临床治疗中采用,专家学者发表了 数以百计的科研论文,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学术专著。 2.毫米波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机理 电磁波由交变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传播而形成。电磁波波长越短,其量子能量亦越大,但电磁波中较短的毫米波与亚毫米波而言,其能量尚不足以使分子发生电离,故仍属于非电离辐射。 在生命活动中,细胞可出现膜电位的改变,脑组织有脑电,肌组织产生肌电,心脏活动产生心电等等。无论细胞核、核膜、胞原浆、细胞器、细胞膜……在生命活动中均有1010-1012hz的电磁波出现,疾病发生后这些电磁波活动亦有所变异。 应用高频电磁波(如毫米波段),其频率恰在30-300ghz段,它可通过谐振使细胞各部出现病变的振频改变,恢复至健康状况(如病变使膜结构分子发生粘连,因而膜电振频发生改变,通过高频电疗可以使之康复等)。 电磁波作用于生物必须通过机体一定器官(五官、脏器、组织或细胞)感受,而后通过神经、内分泌、免疫以及循环系统等,到达靶器官,使靶器官发生功能、代谢或形态改变。在正常环境下一些外来或内在改变可通过机体一系列调节,达到机体内环境平衡-体内所有活动都是在一定范围或阀下进行。 3.毫米波的医学应用 各国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:人体的大分子组织(细胞膜、蛋白质、dna、rna)都存在固有振荡频率,当组织本身的固有振荡频率发生紊乱时,人体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疾病。 毫米波发出的电磁波振荡频率与人体组织固有振荡频率是相一致的,所以毫米波可以引起人体大分子组织的谐振。毫米波的能量被人体组织吸收后,通过"电磁相干振荡“使人体紊乱的细胞振荡频率恢复正常,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。 毫米波能改善人体的耐毒状态,提高血液质量,有明显增加白细胞的作用,提高其吞噬能力及杀菌能力,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,从而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。 毫米波通过谐振促进局部血管扩张、血流加速,使细胞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得到改善,并提高人体组织的功能和细胞再生能力,加快了病理产物和代谢产物的排泄,也就产生了消炎杀菌,消肿止痛的作用。 毫米波通过谐振还可以降低神经兴奋性,加快组织生长修复,促进骨髓粒系造血细胞的生成,抑制肿瘤的生长及分裂,治疗肿瘤以及减轻癌症疼痛及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等。 2013年3月19日,以色列特拉维夫召开“第三届国际iee微波、通讯、天线和电子系统会议”,以色列阿里埃勒大学的亚哈洛姆教授宣布“用毫米波照射癌细胞将阻止其再生,而又不破坏细胞本身”的重大发现,震动世界医学界。 二、毫米波疗法的作用机理 毫米波是指频率在30-300ghz (1ghz=109hz),波长1-10毫米的极高频电磁波。英国物理学家herbert fröhlich(弗洛里赫)提出的"电磁相干振荡"的谐振理论。科学验证,生物组织中的dna、rna、 蛋白质、酶等大分子和生物膜均有各自固定的振荡频率,这些频率正处于毫米波的振荡频率范围之内,因此毫米波作用于这些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时发生谐振。当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侵犯时首先是细胞膜电位的改变,使人体出现各种病理反应。毫米波与细胞的谐振在人体内传送时要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,如:可以使n膜电位发生变化,可撞击或消除膜上的病损,可促使体内离子移动,甚至出现超导现象。谐振能量还可以使组织的微观结构重新排列,蛋白质、氨基酸、酶的活性改变,因而可以调节细胞的代谢和功能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 三、毫米波疗法的作用特点 非热效应 人体在低功率密度(<10mw/cm2)辐射时,人体免疫功能增强,但受照射部位的温升不会超过0.10c,这是因为毫米波的量子比弱氢键能量小两个数量级(这是非电离辐射的解释),因此低功率毫米波辐射不会有显著的能量作用,且不会在组织中引起任何破坏。 同时,外部来的辐射功率完全是以形成控制信号来影响生物体的信息传递,从而产生免疫学效应。毫米波的非热效应对急性炎症、急性创伤的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,特别是在24小时内严禁热疗的疾病,如烧伤、烫伤、扭伤、割伤等急性创伤。毫米波不受时间的限制,随时可以治疗。 远位效应 当机体局部皮肤吸收毫米波辐照能量后,产生的生物谐振可以通过皮肤内的神经末梢、各类感受细胞、体液、血管等向机体深处传导,引起生命体产生全身性的远位效应,其机理涉及神经系统、免疫系统等宏观传导途径。 毫米波的作用强度与机体生物反应效应大小之间呈非线性关系,即外界施加小的能量即可诱导或激励生物体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,在这一过程中,低强度毫米波的辐照只起到触发信号的作用,即启动细胞的放大过程。 时间积累效应 毫米波疗法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时,只有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才可以显示出明显的疗效.机体吸收的是毫米波的电磁能,只有将高频电磁能转换成化学能,改善细胞膜的电位和离子通透性,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。
文章分类:
毫米波系列
|